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宋和西夏三川口之战、好水川之站真实过程!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ishi_ishi    時間: 2009-11-29 06:15 PM     標題: 宋和西夏三川口之战、好水川之站真实过程!

宋和西夏三川口之戰、好水川之站真實過程!

關于宋和西夏的戰爭,在中國的近、現代的史學大師的著作里,幾乎全部是一邊倒的對李元昊歌功頌德,一邊倒的稱贊他的英明神武,英勇善戰,同時也是一邊倒的鄙視宋軍的無能、懦弱和腐敗。這些大師常常提到的,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,他們以這兩場大戰的結果來證明他們的結論的正確性,但他們忽略了一點,就是戰斗的過程。
不過,很多年來,如果你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業人員,很多人是無法了解到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的詳細戰斗過程的,就算你到書店去看那些大師寫的書籍,在描寫戰斗過程時,也總是一筆帶過,無法窺全貌。我不是專業人士,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,我只知道,歷史的真相,有時是需要搞明白的,不為別的,只為還那些烈士一個公道。
幸好,我雖不是專業歷史人士,但卻曾經在圖書館工作過,在閒暇之余,有幸接觸到了大量的歷史書籍,雖然那些古文晦澀難懂,但還是基本了解了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的詳細戰斗過程。
現在,我就以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角度,來介紹一下發生在1000年前的那兩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吧!
一、三川口之戰
宋寶元二年(1039)十一月,西夏大舉進攻宋朝延州(今延安)。
此時延州的最高軍事長官是范雍,是一位文官。實話實說,這是宋朝的一大失誤,讓文官來當任軍事主管,相當之惡搞,如果是趙匡胤時代,根本沒這些文官什么事,那是曹彬、潘美等職業軍人的專利。但問題是,此時是趙祯時代。后來戰斗的結果,正和此人對軍事的的無能有很大關系
不過,開局對宋朝卻比較有利。西夏軍隊的幾次進攻均被擊退,后來的名將狄青也在此時暫露頭角,而且,宋軍還主動進攻,攻破西夏的主要據點后橋寨,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和戰馬。
西夏軍隊大敗,接下來發生的事就很能體現李元昊這個人到底是什么貨色,身為堂堂一皇帝,卻滿腦子的陰謀詭計,偷奸耍滑,絲毫沒有什么光明磊落。
于是,范雍很快就收到了很多黨項人的投降申請書。寫這些申請書的人紛紛表示要移民大宋,而且無一例外,所要求定居的地方全都是:金明寨。
金明寨位于延州城前沿,是延州城的前沿陣地,而且地勢險要,可以說是宋軍的第一軍事重地。宋軍在此聚集了十萬重兵。不過,這里有個小小的問題,金明寨的守將李士彬,以及十萬士兵,全是黨項人。
可是,之前的戰況讓范司令充滿了革命樂觀精神,他未做任何分析,就全部答應了這些西夏移民的請求。而當他向李士彬提出接納移民的要求時,李士彬的態度是,他居然……也同意了,而且是毫不猶豫的同意了。
這就太搞了,范雍是文官,不懂軍事,沒看出問題來還情有可原,但李士彬你作為職業軍人,難道也看不出來嗎?
答案讓人感到無聊,李士彬的確看出來這里面的名堂了,但他太過于自信,覺得這些個小魚小蝦根本就不可能鬧出什么風浪來。之前的多次戰爭中,西夏軍隊都進攻過金明寨,但都讓李士彬不爽,因為每次戰斗,還沒等李士彬來到陣前,西夏軍隊就已經被自己超級彪悍的部下給擊潰,李士彬每次看到的,都只是西夏騎兵的背影,以至李士彬實在是忍無可忍,多次很想沖著落荒而逃的西夏背影大喊了一聲:“你們的膽哪去了?”
于是,西夏移民們順利的進入了金明寨的三十六個分寨里,開始了他們幸福的移民生活。結果,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新春那天,就出事了。
那天半夜十分,李士彬被一陣喊殺聲吵醒,等他出來查看時,才發現自己已經被部下出賣,號令根本傳遞不出去,自然也就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來。結果,在一陣血戰后,李士彬被俘,其子李懷寶戰死。
在被俘之前,李士彬做了最后一件事,就是派了一個心腹部下護送著自己的母親和妻子逃往延州城,一來為了逃命,二來為了向范雍報警。
誰都沒有想到,正是這件事情,直接影響到了整個戰局,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金明寨失守本身。
接到戰報后,范雍驚慌失措,竟抱著部下大哭,哭過之后,他下達命令,竟是要求防區內所有能夠機動的部隊,全部增援延州城。
殊不知,這正中李元昊的下懷。西夏的軍隊有一個軟肋,就是不會攻城,之前的多次戰爭,從未攻取過宋朝的任何一座城池,靠的全是陰謀詭計。如果宋軍全據城不出,李元昊除了玩詭計外根本沒有辦法,但現在宋軍傾巢而出,暴露在一馬平川的野外,你說,善于騎兵作戰的游牧軍隊會怎么想?所以,讓一個不懂軍事的人來指揮軍事,惡心啊!
最先接到命令的是鄜延副都部署劉平和石元孫。
此時,二人正在邊境堵截西夏軍隊,接到命令后,他們迅速往回趕。史學大師們在描寫這一段時,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當時正是冬天,天寒地凍的,二人的軍隊中還有部分是步兵,請問,在這種情況下急行軍,到達目的地后,戰斗力還剩幾許?
而且,此時還有一件讓人感到很奇怪的事情,這二位軍區副司令員級別的將軍,他們的兵力居然是—不到一萬人,史書中並未說明為什么,但我想,這也許跟當時朝廷大臣的態度有關吧。
經過幾天的急行軍,劉平和石元孫抵達萬安鎮,經過商討,二人決定先率騎兵越過之前曾經被攻破的金明寨,繼續向延州挺進。
當天夜里,大軍抵達三川口以西十里。三川口,延川、經川、宜川三條河流交匯的地方,是一片廣闊平坦的灘塗地。此時距離延州城已經不遠,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,劉平決定原地休息。
可就在此時,他接到了范雍的第二份急令,要求他不得休息,必須以最快速度進入延州城,而且為了防止西夏人乘機混進延州城,還必須將軍隊化整為零,分批進城。
軍令如山,劉平只有照辦。可是,沒多久,劉平就發現不對。
他急忙去找傳令的人,卻發現已不見此人的蹤跡。劉平才發現上當了。那么現在該怎么辦呢?是繼續前進還是怎么著?
最后,劉平決定在原地宿營,等后面的步兵到齊了再做打算。
天亮后,步兵仍未到達,劉平擔心遭伏擊,便率軍向后撤退。結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步兵。
步兵將領給他帶來了唯一一個好消息,就是鄜延路都監黃德和、巡檢萬俟政、延州西路都巡檢郭遵奉命來增援他們了。
這樣,劉平的兵力有所增加,上升到了一萬余人。當天,宋軍布成一個偃月陣,謹慎的向東前行,不多久,到達了三川口的五龍川。
就在宋軍准備渡河的時候,他們看到了地平線上湧出的西夏軍隊,人數是…十五萬!
沒錯,為了消滅這只宋軍,李元昊帶來了他所有的黨項騎兵,約為7萬人,此外還有原來金明寨的黨項部隊,此時他們掉轉了槍口,殺向了曾經的友軍,真可謂應了那句老話: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。
宋軍勢單力薄,停止了渡河,開始結陣布防。而西夏軍隊則開始渡河,准備背河結陣,向宋軍進攻。
接下來的事情就能顯示兩支軍隊的成色了,西夏軍隊渡過河的軍隊越來越多,但卻沒敢向宋軍進攻,好象有等所有軍隊都過來才進攻的意思。而宋軍此時卻似乎等得不耐煩了,就在西夏軍隊還在渡河的時候,都巡檢郭遵突然率部沖了出去,殺向了西夏軍隊。
請記住郭遵,因為待會兒,他還要出場。見郭遵帶了頭,其余的宋軍也尾隨而出,但由于西夏軍人數太多,宋軍在斬殺數百人后退走。
大概是宋軍的主動出擊傷了自尊,沉默了一會兒后,西夏人也終于主動出擊了,不過他們的方式是:單挑,而且是點著名的要單挑郭遵。
郭遵正在休息,史書上說他“聞聲而出”,意思就是才聽到敵人叫他的名字就沖了出去。才幾個回合就將那名黨項勇士砸死,頓時“兩軍皆大呼”。他的勇猛讓李元昊感到震驚,直到此刻,李元昊才明白,宋軍的斗志是那么的堅不可摧,要戰勝他們,只有使出必殺技。
李元昊下令豎起大盾牌,全軍躲在大盾牌后全線向宋軍逼近,以此逼迫宋軍和他們打陣地戰,以實力定輸贏。
但宋軍還是沒有和他們打陣地戰的想法,沒等西夏軍隊靠近,宋軍又再次突然出擊,打了個李元昊措手不及。戰斗的經過史書上沒有記載,結果只有一句話:“(宋軍)擊卻之、奪盾,殺獲及溺水死者千余人。”
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,但請注意,這里西夏軍隊有人被擠到河里淹死掉,說明宋軍已經突破到了河邊,更說明西夏軍隊已經全面撤退,甚至有可能退到了河對岸!
多么可怕的戰斗意志!要知道,宋軍和西夏軍隊的人數比僅為1:15!遺憾的是,在眾多的史學大師的著作中,都沒有提及這一情節。
宋軍獲得了暫時的勝利,但卻無法也不可能消滅敵人,于是劉平下令停止追擊,就地休整。
這時,數十名宋軍士兵拿著一堆西夏人的首級找到劉平,希望劉平能給他們獎賞。
劉平此時正擔心著西夏軍隊的下一輪攻擊,沒心思管這件事,于是他向部下喊話,表示等戰斗結束后再一起獎勵。
就在大伙的注意力被劉平的喊話吸引住的時候,對岸的西夏軍隊突然發動了進攻。宋軍措手不及,開始退卻。史書記載,只退了二十步。但就是這區區二十步,給宋軍帶來了滅頂之災。
本來前面的宋軍已抵住了敵人的進攻,正准備反攻,后面卻傳來了有人逃跑的消息。都監黃德和,這個被史書記載了1000年的懦夫,之前的戰斗中就一直躲在后面。這次他干脆帶著自己的人脫離大部隊,向后逃跑。他這一逃,宋軍立刻喪失斗志,全面崩潰。
劉平又急又氣,他一面叫自己的兒子劉宜中去追堵黃德和,一面命令親信侍衛去穩住陣腳。等一切平靜下來,一清點人數,宋軍就只剩下了一千余騎兵。
眼看勝利在望,西夏軍隊再次發動進攻,就在此時,之前曾和西夏勇士單挑過的猛將郭遵突然沖了出來,單槍匹馬的沖向了西夏軍陣!
無比的勇猛。西夏人驚慌無比,沒想到此時此刻郭遵還會來個反沖擊,急迫之下使出了陰招,企圖用絆馬索將其絆倒,但都被郭遵用槍挑斷。
最終,郭遵寡不敵眾,力戰而死。但他還是為宋軍贏得了喘息的時間。宋軍穩住了陣腳,雖然只剩下了1000人,但士氣尤在。
西夏人並不明白這些,此時他們正在提前慶功,然后笑嘻嘻的向宋軍發動進攻。在他們看來,1000:15萬,結果不用四舍五入就基本可以等于零了。
但讓他們想不到的是,正是這群幾乎可以忽略掉存在的殘兵,卻整整折騰了他們……三天!
史書上沒有記載下這三天,劉平、石元孫他們是怎樣度過的,我們唯一知道的是,西夏軍隊在瘋狂進攻了三天后,撤退了。
這天晚上宋軍在山頭上立了七座營房休整。入夜,有人敲響了營房大門:“請問有人在嗎?我是范雍范大人派來的……”
但來人並沒有把后面的話說完,因為他看見所有的宋軍士兵都在發抖,不是凍的,是氣的。我靠!都什么時候了,居然還想得起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。
劉平沒一句廢話,直接就把來人給殺了。瞬時,西夏人從四面八方湧來,團團圍住了宋軍營寨。
不過,西夏人似乎被郭遵打怕了,此時他們還是沒有種發動進攻,而是隔著寨門罵娘:“如許殘卒,不降何待?”
營房里如此回答:“你不投降,我為何要投降?有種就等到明天,我們的救兵一來,你們就死定了。”
西夏人再次喊話:“趕快投降!”
營房里再次回答:“貴部是想議和嗎?等我們禀報一下皇帝。”
見勸降無望,李元昊發動了進攻,已經筋疲力盡的宋軍只有唯一的選擇——堅守,但這一次奇跡沒有發生,凌晨時分,西夏軍隊攻破營寨,劉平、石元孫部全軍覆沒,無一生還。
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江口之戰,最終以宋軍的失敗告終。
宋軍的失敗,有著多種的因素,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:
1、  宋朝的軍事制度。
為防止武將造反或者是擁兵自重,重現唐末藩鎮割據的情景,自宋太宗開始,宋朝政府就制訂了一系列嚴格的軍隊管理制度,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文官掌兵。每次出兵,總是由一個文官擔任主帥,武將任副手。一切軍令皆出自該文官,而武將由于擔心受猜疑,只能一切照辦。如果該文官懂得軍事還好辦,而一旦碰到軍事白癡,瞎指揮一氣就糟糕了。三江口一戰,如果范雍能夠沉著冷靜,仔細分析,具有一定的軍事素質,或許宋軍就不會敗得這么慘,但遺憾的是,貴為全軍主帥的范雍,卻絲毫沒有一點軍事常識,連圍點打援這種常見的計謀都未考慮到。
2、  朝廷的態度
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不同,打仗玩的全是錢,再由于傳統儒家思想,幾乎所有的中原王朝,都不太願意打仗,宋朝在這方面更為突出。當時朝廷的主流思想是,能不打就不打,靠“天朝”的教化就能將李元昊感化;實在不行,當敵人打來的時候就防守,只要保住城池就可以,至于主動進攻,那是萬萬不可的,一來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,二來這跟儒家思想不符合。當時的人們對國家領土和主權的概念還比較淡漠,當時甚至還有人提出將陝西放棄,所以,當時在邊境上的宋軍其實比較薄弱,將領們多次提出增兵,但都遭到否決,甚至還有人以霍去病為例,認為前線只要500人就能解決問題。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劉平、石元孫兩位軍區副司令員級別的高級長官,合兵后居然只有一萬人。

順便提一句,三江口之戰結束后,宋軍普遍認為西夏軍隊將攻打延州,但出乎意料的是,西夏軍隊立馬撤了軍。關于西夏軍隊這一奇怪的舉動,史學大師們普遍認為是因為當時天太冷,西夏軍隊回軍避寒去了。
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,西夏軍隊長期居住在塞外,所住位置比延州城還靠北,從南方來的宋軍不怕冷,這些北方人士反倒怕起冷來了?即便是避寒,到延州城里不比到北邊的荒漠更好?
西夏軍隊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撤退,主要是因為他們被打得沒了種了,宋軍雖一直處在劣勢,但迸發出的士氣和意志讓西夏人感到了膽寒;西夏軍隊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,但卻損失慘重,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斗志,15萬人居然被1000殘兵折騰了整整三天,為消滅這1000殘兵,居然還使了詭計。要依靠失去了斗志的軍隊繼續攻城略寨幾乎是不可能的,撤退,見好就收也許才是西夏軍隊最好的選擇。

二、好水川之戰
慶歷元年二月,陝西都轉運使兼山西經略安撫副使、知泾原路韓琦接到了朝廷的文令,文令斥責韓琦為什么沒有按照原定計劃,在正月出兵進攻西夏?
接到文令后,韓琦感到很無奈。他是當時朝中少有的主戰派,之前他雄心壯志的提出了一個五路進攻的計劃,但卻遭到了幾乎是所有大臣的反對,甚至還遭到了好友的嘲諷。最后韓琦不知是用了什么手段,才使得宋仁宗公開支持他的計劃,只是出于妥協,原來的五路進攻,最后改成了一路進攻。現在戰備還未完成,這些堅決反對出兵的大佬們卻在催著出兵,真是搞不明白啊!
就在韓琦感到無奈時,西夏李元昊卻突然出兵了,前鋒直指鎮戎軍。
韓琦不愧是一代名臣,雖是文人,但卻比之前的范雍強得多。在短暫的震驚過后,他馬上就制定出了一個說不上完美,但卻是可行有效的作戰計劃來。
西夏軍隊是一支典型的游牧民族軍隊,和之前的匈奴一樣,幾乎全是騎兵,擅長野外快速突擊作戰,但卻短于攻城,和宋作戰多年,卻幾乎沒有正式的攻打下一座城池。因為攻城並不是一項單純的力氣活,它需要完善實用的攻城器械。而這些正是西夏軍隊所沒有的。
韓琦正是看准了這一點,他將麾下幾乎是所有的精銳交給了副都部署任福,讓他迅速離開鎮戎軍,避開西夏軍隊,盡量不要被西夏軍隊發現,繞到西夏軍隊背后的羊牧隆城潛伏下來。西夏軍隊見鎮戎軍空虛,必然要來進攻,而由于他們不善于攻城,必然會進攻受挫,等他們銳氣一失,任福從羊牧隆城殺出西夏軍隊一定大敗。
為確保任務的順利實施,韓琦在給任福的軍令上特意強調了一句話:“苟違節制,有功亦斬。”------必須按照原定路線和方針行軍,否則即便殺敵立功也不饒你!
二月十日,任福率精銳二萬人,以桑怿為前鋒,向懷遠寨出發。這一路上,每隔四十里左右就有一個軍寨為任福提供補給,懷遠寨是第一個。
第二天,任福到達懷遠寨。在這里,他聽到一個消息,附近的張家堡正發生激戰。作為職業軍人,任福瞬間充滿了戰斗的欲望,他決定送張家堡的西夏人去見閻王。
戰斗並無任何懸念,任福的軍隊是宋軍的精銳,西夏人在丟下數百個死人后,倉皇逃竄,而且還 丟棄了大量的物品。
任福下令追擊。這是一個勇敢的命令,宜將剩勇追窮寇,他們一口氣追了三天。
在史學大師們的筆下,這個命令則成為了任福好大喜功、無能、不聽將令的表現。
但史學大師們似乎沒有去認真研究過當時的地圖。雖然追殺西夏人並不是任福的任務,但他追殺的路線,卻是和韓琦制定的路線相吻合的。無論如何都是朝同一方向,沿著同一路線前進,順路再殺幾個西夏人,何樂而不為?
這並不能成為無能、貪功的理由。三天后,任福下令全軍休息。此時,他們距離羊牧隆城,只有數十里的路程了,順利的話,只需一天就可到達。
此時還有一個好消息傳來,友軍武英、朱觀有到達既定位置,駐扎在龍落川,離任福的駐地好水川只有5里。
第二天,也就是二月十四日,又一個好消息傳來,前面的西夏人似乎跑不動了,而且人數很少。針對這一情況,任福派人聯絡武英、朱觀,兩軍一同出發,分兵並進,消滅這股敵人。
很快前鋒桑怿就追擊到了距離羊牧隆城只有5里的地方。就在這時,桑怿發現路邊有幾個大箱子,里面有“咕咕”的叫聲,還有翅膀扇動的動靜,但卻無法看得見里面。丟在路邊置之不理似乎不妥,桑怿不是主帥,貿然打開也不妥,于是桑怿派人通知任福,讓他來處理。
任福來到后,他也不知道這些箱子里到底有什么名堂,于是他下令竟箱子全部打開。結果,當箱子打開的一刹那,數百只鴿子騰空而起,鴿哨聲悠揚遼遠。
伴隨著鴿哨聲,地面上湧出了黑壓壓的西夏軍隊,和三江口一樣,仍然是十倍于宋軍的兵力。
而此時的任福,他的情況比三江口的劉平要差的遠了。三江口,劉平好歹還有條河流阻敵,而好水川,則是一馬平川!更為糟糕的是,由于事出突然,宋軍根本沒來得及列陣!
就在這一刹那,桑怿率部沖向了西夏軍隊,毫無畏懼。和郭遵一樣,桑怿要用自己的犧牲,來為任福贏得列陣的時間!
該怎么辦?來不及多想,任福率部發動了沖鋒!只有沖鋒才有希望!
但即便如此,宋軍還是逃不掉覆滅的命運。在敗兵中,任福眼睜睜的看著桑怿和自己的兒子任懷亮戰死。
這是極其傷心的事情。這時,一個親信部將對任福說,將軍,您趕快逃走吧!
任福望著正在厮殺的部下,感慨萬千的說,吾為大將,兵敗,以死報國耳!
這是任福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。然后他沖向的敵人,最后力戰而死,身中十箭,面部被刺了兩槍。
任福部最后全軍覆沒。而另一部分武英、朱觀也遭到了包圍,情況和任福部也差不多,就在宋軍快要崩潰的時候,一個宋朝人的本質真正體現了出來。
這個宋朝人名叫耿傅,是個通判,是個文官。危機的時候,武英對耿傅說,你只是個文官,不用承當失敗的責任,趁現在趕快撤退還來得及。
耿傅的反應是一言不發。 武英急了,沖著他再次大聲重復了剛才說過的話。
武英才說完,耿傅突然就像被馬蜂蟄了一樣發起飙來,不是沖著武英,而是沖著西夏人。他打馬殺向了西夏人,最后戰死。
當天的戰斗,只有朱觀和他手下的一千多人幸存下來。他們意外的找到了幾間殘破的爛房子做掩護,並堅持到了援軍的到來。
好水川一戰,宋軍幾乎全軍覆沒,二百余將校無一生還,比三川口還要慘烈。
不過,最忠勇的人是王珪,因為他本不必在此戰死。
王珪是羊牧隆城守將。好水川發生激戰,他率部救援。但趕到時西夏軍隊已經完成包圍。
王珪隱約見到任福被包圍在中間,他瘋狂的沖擊,,但人山人海,王珪只有四千人,他如何沖進包圍圈,救出友軍?
幾次沖擊都沒有效果,部下們失去了斗志,有人開始勸王珪回城。望著低靡的部下,王珪默默無語。
沉默了一會兒,王珪跳下了馬,突然向著東方跪了下去,說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:“臣非負國,力不能及,獨有死抱國耳!”
然后,王珪跳上馬,獨自沖進了西夏軍中。他獨自殺敵數百人,滿臉鮮血,仍死戰不退。他最后和郭遵一樣,死于亂箭。
在宋史中,蒙古人對好水川一戰是這樣評價的:“好水之敗,諸將力戰而死。噫,趨利以違節度,固失計矣;然秉義不屈,庶幾烈士者哉!”
不以成敗論英雄!
相反,我是相當的鄙視西夏軍隊。從建立到亡國,西夏軍隊始終沒有出現過像郭遵、王珪這類的猛將,他們之所以能打勝戰,依靠的是十倍于敵的兵力和陰謀詭計,即便這樣,他們也常常是殲敵一千,自損八百,無論是三江口還是好水川,西夏軍隊都是慘勝。好水川一戰,宋軍援軍在完全失去戰場控制權的情況下,仍能殲敵六百,繳獲大量牛馬物品。而且西夏軍隊有個特點,一旦主將陣亡,士兵立刻就會潰散。在河北府州,西夏軍隊故伎重演,同樣以十倍兵力包圍宋軍,但一開戰,主將就被宋軍射手射死,瞬間,近十萬西夏軍隊立刻潰敗,被踩死的不計其數,弄的宋軍士兵目瞪口呆,好一半天才醒過神來,诶,瞧這事給鬧的,多不好意思。再看看宋軍,郭遵戰死,但部下無一逃跑,仍和敵人激戰三天,直到最后全軍覆沒,這就是差距。不過說實在話,西夏軍隊本質就是一強盜團伙,有好處就上,占不到便宜咱就跑,這樣的軍隊,有啥意志?
但遺憾的是,這些差距,如果不去看《宋史》、《宋史紀事本末》等這些原始的史料,您是無法察覺的。在史學大師們的著作里,中學的歷史教材中,影視作品中,無一不是對李元昊的歌功頌德以及對宋軍的無比的鄙視,而劉平、任福、耿傅、郭遵、王珪等人的忠烈,卻根本看不到。相反,在某些書和影視作品中,這些人卻變成了低能弱智的草包!
為什么?蒙古人修《宋史》都沒有抹殺掉的人和事跡,為什么卻被我們的民族貶低得一無是處?
我想問一問,究竟為什么?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333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